碧海蓝天下的生物秘密,被“隔离”在南极时的终极思索

文/商业生态

2020年1月,申剑和他的团队踏上了民间南极科考的旅程,三四天之后,国内新冠疫情大爆发。在南极,他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;在船上,他甚至想过如果病毒肆虐,他们这艘船上的人会不会成为人类文明最后的延续。

当来到远离人类痕迹的地方时,看到玩耍嬉戏的鲸鱼,懒洋洋躺在那里的海豹,他深刻地感觉到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来客。而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,他们采集到了高度疑似微塑料的样本。人类如何与其他生物共生共存,这不仅是科学家应该思考的事情,更是人人都应该关心的话题。

申剑是上海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发起人。“亿角鲸”是一家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益组织,国际合作组织PLAST POLL成员,中国珊瑚保护联盟成员。该组织成立后开展了海滩清理计划、微塑料采样工作等一系列活动,并参与了中国首次民间南极科考项目。

申剑在一次潜水的旅程中,看见了大海的多姿多彩,从此爱上了大海。多年后当他带着家人再次回到第一次的潜水地,却发现水下场景完全变了样,随海水摇曳的珊瑚已然消失,如今只留下珊瑚白化的骨骼残骸,还有黯淡无光的尘土。那一刻起,申剑觉得应该要为自己所热爱的海洋做些什么,于是和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成立“亿角鲸”,共同为保护海洋努力。

5月16日晚,商业生态工作室邀请申剑线上分享他潜水时看到的丰富的海底世界,商业生态联合创始人/主编孙海燕就海洋塑料、生物多样性的话题与申剑进行了一场对话。

碧海蓝天下的秘密

海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申剑以一张张潜水时在水下拍摄的照片带大家领略丰富的海底世界:

丰富的海底世界

提供各种生物生存所需的珊瑚,共生关系值得人类学习的小丑鱼与海葵,被影视作品恶魔化、实则对人类危害甚小的鲨鱼,以及其他各种共同孕育海洋之美的生物们。

#珊瑚#

由于海水酸化或者海水温度升高的影响,珊瑚的体内机制会认为是自己“生病了”,体内做出防御机制,将其90%养分来源的虫黄藻逐出体外,最后导致了珊瑚白化。

#小丑鱼&海葵#

海葵作为小丑鱼的栖息处,小丑鱼会尽自己的努力保护好它的家,这样共生共好的关系,何尝不是我们应学习的呢?

#魔鬼鱼#

魔鬼鱼生育率本来就不高,如今因为栖地遭受过多人为干扰,不仅自愈能力下降或者关闭,生育率低下的它甚至会停止繁殖。

#鲨鱼#

鲨鱼对人类的袭击远没有想象中的多,而且大多是属于自卫。根据统计,每年有12人死于鲨鱼相关危害,每小时却有11,417条鲨鱼死于人类危害。

#受到塑料侵害的海洋生物#

受到塑料侵害的海洋生物。

人类:主宰还是过客?

《商业生态》:你如何看待自己与海洋的连结?

申剑:可能因为爱上潜水这项运动以后,让我跟海洋有更多的接触,才会触发我做现在的这份工作。海洋所赋予给人们的不单单是让人们懂得与自然的关系,每个人的感性程度不同,有人觉得海洋带来的是欢乐、愉悦,有人觉得海洋带给自己的是生活,特别对于渔民来说,海洋就是他的生活、是他的经济来源。海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有不同的意义,在当今的时代下,无论海洋给到你什么东西,都是一些积极、正面的东西。

《商业生态》:你如何看待中国越来越多的塑料包装(特别是一次性塑料)和海洋之间的关系?

申剑:首先,我们必须承认塑料对于人类来说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。我们的衣食住行:食品的包装、衣服里的纤维、建材、房子、卫星、火箭,这些都会用到塑料。但我们现在发现,海洋里面开始出现微塑料的问题,这也是我们这三年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问题。以前很多人会觉得,塑料只是泡在海里,无非就是漂浮在水上的污染,对部分生物有影响。但慢慢地我们发现,塑料会有形态上的改变,它会变得非常微小,可能会跟病毒、有害添加剂结合,通过食物链的过程,最终有可能会回到我们体内。

当然,塑料本身是没有任何罪的,关键是我们如何去使用它,如何做好塑料的分类、回收。回收再生利用的塑料可以是非常好的材料,消费者要对这些材料有所认识,知道他们可以去购买这些产品、再生的产品和新产品不会有质量上的区别,甚至有些会更好。如果消费者有这样的意识,企业就会更乐于采购这样的材料、去生产这样的东西。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参与进来的工作。

上海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发起人 申剑

《商业生态》:你刚从南极科考回来,经过三个月漂浮在海上的生活,能否分享在海上做了些什么?最大的感受是什么?

申剑:这次的出行我觉得真的非常特别,除了背后的意义是中国民间的首次南极科考,最主要是因为疫情的影响。我们大概出航三到四天的时间,国内的疫情开始大爆发,我们也开始担忧,船上是否会有这样的病毒存在,也担忧在国内的亲朋好友会不会受到影响,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资源像是电台的播报去了解国内的情况。

说到去南极的感触,我想,对任何一个第一次去南极的人来说,他的感触只有一个:太美、无以言表。以前我们会觉得那边就是蓝色的天、蓝色的海水、白色的冰,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,整个南极是多彩的,有各种各样的颜色:蓝色、粉色、紫色⋯⋯。这次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做微塑料的采样,这次采样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常大,我们做到世界首次的南北半球大纬度跨度的采样。

《商业生态》:在整个大陆发生很大危机的时候,你们漂浮在大海上是如何看待人类或地球的命运?

申剑:在海上时我会想,如果我们船上有这样的病毒的话,很可能三个月以后我们就是一艘鬼船了;如果说我们船上没有任何病毒、幸免于难,那按照一开始从电台里面了解到的情况——全球数字呈现几何倍的增长,我们三个月以后回到陆地上,人类会是什么样子?我们是否可能是人类文明最后的延续?如果说是这样,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?

我们在南极的时候,也考虑到怎么和自然相处。你会发现,整个自然跟你是没有办法割舍的。我们平时生活在城市里面,身边任何的东西都是人类的痕迹,从汽车到道路到建筑,但到了南极以后你会发现,你才是一个来客。举个例子,当船在开动的时候,你会发现很多鲸鱼在玩耍。在南极,有很多鲸爸、鲸妈会带着它们的孩子去那边,因为那里每年的夏天会有大量的磷虾,是一个非常好的天然捕食场。鲸鱼觉得那个地方才是他们的天堂,所有鲸鱼会翻着肚子在那边玩耍,用尾巴在水面拍来拍去。

我们也看到海豹,当我们破冰船从他身边开过的时候,他就懒洋洋地躺在那边,最多抬头看看是谁闯进了他的领域,企鹅也会浮出水面,探出脑袋好奇地看着你。他们不会像我们城市里或近郊的动物,看到人的第一反应是逃跑,他对你露出任何的一个表情、任何的行动都是善意的。那时候会觉得:是我们去了别人的地方,我们在大自然当中,而这个时候是可以和谐共处的。

《商业生态》:因为疫情,很多人类的活动都停止,很多的动物反而都出来了。从另一个角度反思,地球其实是我们共同的家。

申剑:确实是因为疫情的缘故,很多人在家以后,把很多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领地还给了他们。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很多角度去思考,之前在船上看了一篇文章说到:当人类文明开始在增长的时候,所有动物数量的总群数一直是下行的。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,当地球上只有我们自己的时候,能不能承担得起这样的结果?如果到了那一天,对我们来说,是否也是一个末日?如果承担不起,我们该如何去平衡互相的生活空间。这不单单是作为政府需要思考的,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。

地球表面积有70%是海洋,海洋表面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气量不输于陆地植物。我们从海洋里所摄食的蛋白质总量已经超过牛、猪、鸡、鸭等陆地动物。即便生活在看似与海洋相距甚远的陆地,我们的生活也早已牢牢地和海洋绑在一起。或许我们该向小丑鱼和海葵学习,和地球上其他生物成为共生共存的好伙伴。

(文中所有照片来源于申剑)